持续学习的价值
今天听的播客最开头就吸引住了我,说他如何94年到99年,把100万美元翻到140亿美元。嘉宾叫Mohnish Pabrai,而这期播客就叫《The Value of Continuous Learning》。边听我边看他的资料,发现他还买过和巴菲特共进午餐的机会,当然这次经历他播客里也讲了,居然两个人最有共鸣的一点就是朴实的“别觉得钱不是好东西”,这不就是“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嘛?!当然他比较大的成就是他作为个人公司股票基金每年表现都比指数高450%,从建立公司到现在每年复合回报率超过25%。
嘉宾觉得自己虽然是计算机系毕业的学生,也很有经济头脑,这天赋来源于他爸爸。他爸爸非常爱创业,可以很敏锐发现市场缺口,然后整合资源开公司,又因为乐观激进的态度总是破产。即使他经常失败,但他也多次把低成本小公司开到二三百名员工的规模。
他讲了个这么一个例子:六七十年代时候大家还需要靠盒式录音磁带听音乐,而印度对进口把控很严格,印度富人们虽然能买到日本的录音机,却没有客户服务可以修理。他爸爸就开了个做音响的公司,写信给日本公司要授权,因此成为了印度唯一授权的服务中心。虽然垄断了维修,他爸爸也不知足,继续请出名的乐队去有钱人家里表演,然后把反馈好的表演录下来,放到商店去售卖,这样又扩大了销路。
虽然他爸爸点子多,但他并不擅长经营,也不擅长管人。嘉宾深知这一天,所以每个晚上都和他弟弟商量如何让公司继续开下去,他后来觉得自己和弟弟其实充当了爸爸的董事会。我看资料时候发现,别人评价这个嘉宾也是不太会管理人……这段经历让他体会过很多不同领域公司的生命周期,让他对商业和其本质有个触类旁通的理解。
1983年他从印度飞往美国读书,他其实对选专业没有任何概念,就随大流选了热门的计算机科学专业,等真的到了学校,摸了计算机,学了数学,他发现他对计算机工程更感兴趣就转了专业。他总结这几年的学习让他和文科生思维有很大的不同,他更喜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他临毕业前一年,他爸爸开的公司又破产了,这次受损失比较大,他弟弟都因此流落到其他叔叔家寄养。
这次危机也改变了他的志向,他想着自己一定要独立,挣钱,移民,养活家人,就做了风险最小的决定,利用自己的学生签证去某个大公司当程序员。他在这家公司的前两年半的编程生活让他感觉很不舒服,因为当他问产品经理他们公司的服务卖多少钱,经济情况如何的时候,对方回复他不关你的事。后来他们公司做完国家的订单,开始开拓全球市场业务的时候,他转到了国际市场部门,这时候他才知道他们公司这个服务在美国的营业额是2亿美元,并且希望未来50%的收入来自国际市场。
这次的转部门经理让他意识到他之前的产品经理其实根本不懂经济。他形容之前那些埋头苦干的同事“被埋在森林深处,只是抬头看看眼前的树,却见不到树林的全景。”他又在市场部门待了2年半,并把从父亲身上学到的销售技巧传了出去。这2年半他差不多百分之七八十的时间都在美国之外飞。他爸爸中途曾经来过美国看他,看着他穿着脏脏破破的衣服,觉得他太苦了,后来他爸爸认识了一个贵人,就非常希望他辞掉这边的工作过去。
他一开始不太乐意,后来拗不过他爸爸投了简历,很顺利的入职。他现在很感谢他爸爸的提点,觉得后来的这段工作让他受益匪浅。这两年他享受着报销全球旅行,无限额度的银行账户等等。他爸爸看他在这边工作了两年后,又让他辞掉,让他闯自己的事业,并解释说他现在公司虽然好,但把他大部分创造的价值都拿走了。他也觉得这个公司官僚风气太重了,公司规模从开始的11人变成了现在的300多人,并且没有停下收购的脚步,所以人员还在增加。
在90年代,美国已经很流行离岸和外包业务了,他就开了个IT公司利用印度的技术人员为美国的客户服务。他问他爸爸,你那么多次失败你为什么还希望我创业?他爸爸说,正是这些失败经历才让我的生活变得精彩。企业家从不冒险,他们会努力把风险降到最低,所以嘉宾是白天有工作的情况下,晚上开公司,等到公司足够壮大他才辞掉工作。
有一次这个嘉宾在机场闲逛的时候,看到了彼得·林奇的《战胜华尔街》,看完后他又看了彼得的第二本书,里面提到了一个叫巴菲特的人,当时巴菲特还没现在这么有名,他就去找巴菲特的书学习。他之前从没听过对冲基金,但他熟悉共同基金。这时他发现巴菲特的投资方式和他之前接触的都不一样,他很想试试,于是他卖掉了一部分公司,得到了第一个百万美元现金。从94年到99年,他的百万美元增长到了140亿。到这时候他已经无心去管理自己的IT公司了,因为他发现自己投资挣的钱远比一个公司的人创造的还要多,于是他先是外聘了个CEO,又把公司卖了出去。
他总结他最主要的经验就只有一条,就是多克隆别人(我觉得"克隆"一词更贴切)。这也是我查他的资料发现他一直在传播的思路。他觉得很多人看到其他对手比自己好也不愿意接受,但他如果看到其他人的思路超过自己,就算自己不那么情愿也会照做,这也是他开了一家以巴菲特的投资伙伴关系为蓝本的投资公司的原因。解释来说他将非常成功的投资者的行动作为一种投资筛选,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其他投资者的投资组合应该是 "进一步研究的起点",因为这些想法 "已经经过了筛选",这意味着它们可能比你自己挑选的其他股票更安全。
巴菲特也说过类似的话:"当你基本上只买其他伟大的投资者在研究后已经买过的想法时,你的错误率将是你自己去赌的一小部分。如果你自己出去看10,000只股票,然后挑选10只--相信我--你的错误率将高到离谱的。但是,如果你从伟大的投资者购买的40只股票中挑选出10只,并且你已经研究了他们购买这些股票的原因,这就像用保险杠打保龄球一样。而当这些想法经过这第一道筛选后,你可以把每一个想法放在你的筛选中,放弃你不理解的想法,坚持你最喜欢的想法。"
通过留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我们可以避免投资于我们根本不了解的公司。同时这位嘉宾一直在强调他非常重视芒格/巴菲特的建议。
当然这个方法也有消极的一面,比如你和你克隆的投资者的投资时间范围或目标不同。你的时间范围可能要短得多,而不同的时间范围会导致非常不同的风险承受能力,并可能导致提前退出从而冒着重大损失的风险。并且很明显他欣赏的巴菲特本人是典型的买入并持有投资者,因此他的投资组合中的周转率并不高,适合克隆。有些投资经理喜欢对冲、卖空和杠杆等,就比较难于追踪。
他的另一个重点就是去找那些被严重低估的公司,比如他发现韩国人比起投资股票更喜欢投资房产,所以韩国股票是个很好的机会。正如他所说,他不喜欢赚那种仅仅被低估10%的公司,他更喜欢那些几年内能翻5倍的机会,但这并不总是摆在明面上的。他在播客里举的例子是特斯拉,他觉得特斯拉的思路很好,并且现在严重被低估了。其中他对其他投资人和具体股票操作的事我都略过了,感兴趣的可以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