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min read

害怕被淘汰已是一种常态

我曾经的同事苏菲曾经对我说她特意去上了一个关于数据分析的培训班,因为她担心会计没有出路。我身边的许多文科生也或多或少报名或者自学过QA(测试),DA(数据分析),大数据等和计算机有点关系的课。他们的行为总让我想起我看过的一篇公众号文章,叫《底层程序员,出局》(链接见文后),讲的是一些渴望改变命运的人参加计算机培训班希望转行,但因为种种原因几乎一两年后都回到了参加培训班之前的岗位。

有句话叫“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我想有时候适用于他们这样盲目报班的行为。就像这篇播客提到她对“开源”的看法,她觉得有时候开源会拖慢进步的速度,因为利润不够高。我确实有类似的感觉,身边有的程序员一直嘴上说着赚钱,做法是做开源,花了很多时间却没赚到什么钱。而我那些朋友报班也是因为惶恐,就用学习掩盖自己没有好好思考未来趋势的事。

今年UiPath上市对我敲响了警钟。我在上一个公司工作只是为了换身份,对技术没有提高,对我的精力也是很大地压榨,所以我辞职后就开始全职做自由职业者了,继续开发一些小软件和小网站。但我辞职那几天,UiPath上市了,他们做的正是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也就是机器通过用户界面使用和理解企业已有的应用,将基于规则的常规操作自动化。这件事和我息息相关的部分在于,我做的很多工作其实都可以被没有计算机基础的人们用这些平台代替掉,我只是在他们没有普及前捡最后一点利润罢了。

其实RPA概念并不新,但第一次有他们市值这么高的RPA公司。我当时整夜都睡不着,我一直清楚我做的很多工作已经可以由外行使用Low-Code/No-Code(低代码,无代码)平台代替了,可我还一直装作那不是主流,现在一切好像都摆在我眼前了,我无法再逃避了。如果我不快点转型,很快被淘汰的就是我自己,因为计算机不像其他行业,有的编程经验是无法继承给下一个工作的。

金融家和经济学家喜欢用“创造性破坏”这个抽象术语来描述市场竞争中遭遇淘汰的弱小企业,放在现实中这个词语的实际含义就是:数十年的奋斗、努力、规划、精力和希望的残酷终结。在云上服务大行其道的今天,许多公司因为盈利模式等等原因还在继续把精力放在本地服务器上深耕。我能理解他们的做法,但有时候看他们就像看着车子缓缓开向悬崖。

当然也许他们其实是快乐的,我把对自己命运的悲观看法投射到他们头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