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与个人的韧性
我只有在玩游戏的时候爱听这些有关商业的播客,因为这些总给我一种啥都没讲的感觉。如果我听关于科技,历史的播客,他们会提供信息,可这些创业者的故事都太“顺其自然”了,连个商业案例都算不上。这也是我很讨厌和某些人聊天的原因,他们如果讲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感受,我会从中了解他们;如果他们讲一些模糊的身边人的成功故事,比如“xxx做销售赚了很多钱,去xx享受”,我就感觉这根本算不上经验,顶多算个炫耀自己人脉的谈资。
这个播客出了一系列的“How I Built Resilience”(如何增加抗击打能力)的播客,我之前听他们有一期是海鲜餐厅的,那个老板讲自己扩大了经营范围,遣散了一些员工,并且把海鲜做成了半成品,让顾客自己在家加工。虽然他的解决方式不是很有创意,但我觉得也有点借鉴意义。这期的嘉宾是个从台湾到美国的一代移民,看起来年纪不大,今年开了三个餐厅,她来分享自己在疫情中经营的经验。
“Resilience”这个词我给翻译成“抗击打能力”,它的字面意思是“有韧性,可以迅速复原”,用在形容人的性格“遭受打击之后能迅速恢复,重新振作起来”。而企业的韧性(resilience),说的是一个企业在高压下的生存能力,或者从打击中快速恢复的能力。管理学界有各种让企业更有韧性的办法,最常见的就是“别把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或者说“给系统设立冗余”。再比如另一类思路是企业要求采用更灵活的组织构架和资源分配机制。
我特意去听她的经验是因为昨天我去和我开餐厅的朋友聊,她在多伦多花了60万开一个做干锅大虾主题的中餐厅,到目前开张3个月了,但每个月都在亏损。我想了想最近确实在多伦多发现华人餐厅吃一家少一家,每次出去都会发现倒闭几家,然后原地可能又会转让给新的华人继续开餐厅……
这期的播客,真的让我觉得完全是在浪费时间,嘉宾说的话就像为了凑时间硬讲的口语应试者。主持人问嘉宾:你们有什么扩大客源并且不过于加重金钱负担的办法吗?嘉宾回答:我们今年确实金钱负担很重,我们压力也很大,我们没有什么扩大客源的办法,像我们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就只能努力保持信心,等着疫情恢复。我真恨我居然会期待从她身上得到成功的经验。
在听这期之前,我对她最大的好奇就是她这样有学历(哈佛毕业)的华人第一代移民为什么会去开中餐厅。这也是我这些年在北美的观察,美国和加拿大的中餐厅在这十年间发生了大洗牌,华人聚集的城市的中餐厅数量明显在减少,这是有数据为证的。我猜测其中的原因是年轻时移民来美国的中餐业主现已年长,考虑退休,他们的子女或都完成了移民二代的“责任”,打入了社会主流阶层,无需再从事餐饮这样的苦差事。
但这无法解释事情的全貌。中餐馆大批关店的同时,新式中餐却层出不迭——尽管新生的速度暂时无法与关店的速度相抵。人们对中餐的兴趣也并未减退。在Yelp上,中餐馆的平均浏览量并没有下降,平均评分也没有下降。这“繁荣”与“萧条”的背后,一是中国新老移民在北美大城市的代际交替;二是随着华人社群的壮大,中餐馆再无需做左宗棠鸡、炒杂碎来取悦外国顾客,而专注做起了华人生意,甚至从中国照搬了不少商业模式,为美国餐饮业注入新的生机。
在我搬家到多伦多之前,只短暂逛过渥太华和蒙特利尔的唐人街,当时最大的感觉是一看这就是“唐人街”,但明显知道这个不属于国内。大大的牌坊上面写着“唐人街”三个汉字,后面的楼房上面安着丰富多彩的佛塔,顶部卷曲檐和龙的图案,仿佛电影布景般。后来我查询这样的设计才知道这个传统来自旧金山唐人街,而设计师是两位没去过中国的老外,根据书上的图片和想象构建的他们心目中的中国。
随着留学生和新移民的到来,人口结构的调整,直接地反映在城市景观上。现在我在Spadina一下车便进入与西方都市迥异的平行时空:珍珠奶茶、手抓海鲜、KTV、美食城,甚至还有海底捞火锅店。作为“唐人街”,Spadina缺少传统唐人街各种中国龙狮的“东方主义”符号,它倒更像是一个中国普通城市的复制品。
开餐馆,可以算是既可以避开加拿大排华法案(会在要写的《泰坦尼克号上的华人》每日书解释),又低门槛的一种营生方式。许多留学生吐槽的“美式中餐”其实是当年的必然选择:缺乏足够的中国移民支撑起中式餐饮,老移民的中餐店一方面多以粤菜为主,另一方面必须迎合美国主流口味,这也使得中国人甚少接触的左宗棠鸡、捞面(Lo Mien)、鸡肉炒西蓝花,酸甜酱,鸭酱(duck sauce),福饼(fortune cookie),成为了中餐代表。
这就是我想从这期播客听到的内容,不同于宛如时间胶囊一样保留上世纪陈旧模式的中餐厅,新式餐厅借着中国移民群体迅速做出了许多反应。我自己的体会是附近的海底捞提供微信团购和订餐服务,附近的粤式酒楼也提供冰冻点心,可以在家自己加工。新移民们,从中国引入了一整套的文化、生活、消费方式。这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圈,翻新了北美的中餐市场。可这期播客除了提到嘉宾因为自己的梦想想在美国开餐厅,以及台式风味是自己最喜欢的口味,没有提到任何她的创新经营的思路。
最近我对企业和个人的“抗打击能力”都有了新的体会。
先说我室友,她一直断断续续失恋复合,每天都要找我倾诉她的痛苦。比如室友的男友是因为她这两年都没有工作而分手的,室友解释说:“我需要时间慢慢找,他只是刚在一起的时候提了一嘴,我没想到他居然觉得一直在给我机会。这一年我都以为不怎么紧迫。”分手后她知道了工作是她复合的必要条件,但她还是拒绝找,说“我现在心态不好,我需要缓缓。只要我努力找,就可以找到的。”
她还给我讲过她前男友是个职业桥牌运动员,工资非常高,所以她从来没在乎过自己的工作和收入。她虽然不爱前男友,但凭借前男友优渥的收入,她愿意和他结婚,可前男友却不认可她的状态。在她口中她受到了两次大的打击,让她变得如此一蹶不振,首先是前男友拒绝和她结婚,其次是现男友不认可她,也不愿意和她结婚。
她和我关系很好,但我非常不认可她的许多看法,首先她抗打击能力确实有问题,别人否定后就一直要放纵自己,一蹶不振。而且我从她一贯的处事方式感觉她是个逃避的人,依赖前男友的收入,拒绝提高自己的职业水平。虽然她有过那么久的恋爱长跑,年龄也到了一个程度,但她的恋爱技能和为人技能都没达到该有的水平。她自称每次和前男友吵架都是前男友用买礼物哄她,这也就意味着她从来没想过深入和男友交流解决问题,并且把对方的让步当做解决矛盾的途径。我也很愁该怎么让她振作,让她成长。我每天陪她,但我觉得她从来没有改变过,只是把对男友们的任性转移到了我身上。
另一件我觉得有点相似的事发生在我前老板身上,他居然打电话埋怨我离职得太早。我给他说我只在他那里做一年,是从面试提醒到我干满一年的,甚至他说找不到人,我因为心软还多留了两个月帮他招人,但他并没有满足,看谁都不顺眼,不录用。我知道他舍不得我离开,但他给我最低工资,还经常要我无偿去他家看小孩,我想我能忍受这么久已经足够了。他埋怨的重点在于:我离职后我经营的公司社交媒体没人会打理了,新人也没有我能力强,而且我教他小孩弹钢琴只教了一段时间,他小孩还是需要人看。因为我的离开,他的公司,家庭都垮了。
我觉得他说得太搞笑了,我没见过一个如此脆弱的公司和家庭,仅仅因为一个员工的离职就垮掉的公司……我想我老板和公司的脆弱都源于之前社会对他们太好了,因为太多留学生想移民,都接受这么低的待遇工作,今年没有那么多留学生了,他也招不到人了。公司也是,明明时代变了这么多,他还在用老一套经营,可顾客和竞争对手早就变了。我室友也是,男友们次次忍让,给她钱,让她没有动力和能力去挣钱。
总之,暂时我觉得建立抗击打能力的第一步就是认清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