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做题家的道德困境
离开出生地穷困村,去大城市实现人生理想的人,该永远背负罪恶感吗?在评论毫不关己的人时,可能大家会说出生的地方穷又不是你造成的。可是一旦身边的人通过教育实现阶级跃升,这时他想要坚定向上爬,付出的可能不只是努力,还要从亲情,友情,舆论中做出选择,这是人们常常忽略的代价。
今天想要分享的书《Moving Up without Losing Your Way》讲的是一些通过学业实现阶级跃升的美国人和秘鲁人,承担的压力和道德成本,我想其实这样的样本可以无压力替换成国内的小镇做题家们。
很多人会觉得随着一个人的阶级向上流动,他们会遗忘家乡的穷亲戚们以及底层经历过的窘困,事实上这些人会因为阶级和经济上的提升而倍感不安。这也像是“美国梦”的一个注脚,如果想要向上爬,不仅需要决心、进取心和牺牲心,还要愿意进行道德衡量。
作者珍妮弗举的例子是那些属于美国底层阶级的穷孩子们凭借自己的努力上了社区大学,并想通过教育成为中产阶级时候,会陷入一种困境:一方面他们会觉得自己要尽义务帮助自己所爱的人;另一方面他们也渴望自己取得成功。他们需要权衡两个选项的价值,因为这两件事在他们身上往往是不能共存的,一旦选择了奋斗,那这些便会化作道德压力永久折磨他们,让他们觉得自己是为了自己的成功不惜放弃亲人的健康或者生活。
比如有个叫卡洛斯的聪明勤奋的孩子,但他弟弟在他上大学期间曾被指控强奸并入狱。弟弟出狱后患上了精神疾病,而他的家庭负担不起他弟弟所需要的特别照顾,他的弟弟只好回到监狱。卡洛斯为他弟弟回到监狱而感到欣慰,又为自己的心情感到内疚。有的人说:“一旦你找到一份好工作,搬进一个不错的中产阶级社区,你就会结交很多新朋友。即使你丢掉了一些关系,也可以建立足以弥补过去的新关系。”他当时在想自己是否应该为了拯救自己的弟弟而放弃学业,后来他意识到人际关系其实不适合这种权衡的经济模型,因为他爱的是自己的弟弟,这个特定的人,而不能由其他人际关系所替代。
作者是在秘鲁长大的,可以说是一代移民,她提供了移民视角如何看待这种追求阶级上升所承担的压力。每个移民到其他国家都是在追寻更好的生活,放弃自己熟悉的人,文化,食物,等等。有的秘鲁人能留在国外得到更好的生活,但他们最后还是选择回国了,其他人并不会因此指责他们什么,但美国底层的人一旦为了家庭或者他们觉得更有价值的事放弃更好生活的机会,别人却会觉得他们懒惰,不上进,这是作者觉得很有趣的一个差异。
我觉得作者讲述的留在国外还是回国,与留在一线城市还是回老家的问题有异曲同工之处。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个人很令我唏嘘的独白,她说她北漂后挣到了一些足够自己生活的钱,从此家乡的穷亲戚们便不断向她索取,因为他们觉得她的发达和他们都有功。原先好讲话的嫂子,弟弟,都想要从她身上分得一杯羹。她那时想,如果自己没去北漂,如果自己还是在小镇里工作,是否不会经历这样的众叛亲离。
如果一个人开局不利,想要凭借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付出的代价要比幸运的人要大得多。这样的困境值得更多人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