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讨论里的性别差异
在团队作业中,性别在交流中的差异会浮现出来。当大家刚加入团队时,每个人都形容自己是“认真负责”,但在实际作业中却表现出拖延、敷衍和不愿意付出的行为。刚开始我很生气,觉得自己被分配到了一堆混子中,不得不承担更大的责任。然而,现在我反思了自己,发现有一些地方需要改进。
在小组讨论决定题目的会议上,由于大家都不怎么发言,我开始引导流程。我们进行头脑风暴后,讨论出了几个方案。为了不让组员感觉被忽视,我总结了我们的几个提案后问道:“你们对此有什么想法吗?”
这句话激发了一个组员的热情,他激烈地反驳了刚刚的方案,指出了一些缺点。另一个组员不满意他的反驳,说:“你说的这些我们都已经想到了,那你有没有更好的建议?”反驳的人沉默了。当时我感觉这个人多么不解风情,前一个小时我们在头脑风暴中讨论时,他为什么不提出异议,现在却跑出来否定。难道他以为我问那句话是在请教他给我们全组提出一个解决方案吗?
会议结束后,我在网上看到一段独白,是一个人吐槽他参加的会议完全是浪费时间,因为在他看来会议主持人根本没有做好准备,导致他觉得这里处处是缺陷。我不禁想到,我们小组讨论会上提出异议的人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因此他长期不愿意发言。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做《Same Words, Different Language》(暂无中文译本,书名直译为《相同的话语,不同的语言》),作者根据她三十年间对数千名参与者进行的研究,提供了一些男女之间对同一段话有不同定义和理解的例子。这本书让我想起了那次失败的小组会议。
“你们都怎么想的?” 其实是一句有很多种解读方式的话,如果我想要最高效完成对话,我当时可以多补充一句我对后面对话的期待,比如我是是想要集思广益还是要一个明确的答案。在发问之前我也可以把之前讨论的背景,以及我准备的背景一一复述,保证所有人的理解都在同一个层面。
书里还提到一些不同性别的沟通倾向,比如女性更倾向于寻找共识,男性倾向于寻找差异;女性喜欢同时进行好几个话题,男性喜欢一次只解决一个问题。认识到不同性别,或者说不同性格的人沟通方式不同,是避免误解的必经之路。由于我们会对同一句话有不同的解读方式,作为发声者可以花时间澄清意图,作为接收者可以在对话中寻求澄清,确保都处于同一共识下。
在倾听方式上,男女也有不同,比如男性往往是以行动为导向的听众,而女性更可能是以人为导向的听众。 当一个男人听的时候,他试图确定他必须做什么来回应信息。这意味着他把注意力集中在界定问题上,然后考虑如何处理这个问题。以行动为导向的听众可能会对那些花时间描述情况而不切题的演讲者感到不耐烦。另一方面,女性是以人为本的听众。她们与谈话的情感基调联系在一起,更关注语言的表达方式。以人为本的听众会对那些在描述问题之前不谈背景的人感到厌恶。
有了这样的认识后,为了更高效沟通,可以参考这样的策略。首先,确定谈话内容。 当男人知道他们为什么在听时,他们听得最高效。因此,以一个缘由开始。然后,以男性为导向的听众将知道如何处理他们可能认为不相关的信息。而女性听众可以在你考虑这个决定时,更好地评估你感情的细微差别。
当男性和女性倾听时,也会以不同的方式作出非口头的反应。女性倾向于提供更多的语言和非语言反应,以表明她们理解。 她们可能会点头回应,以鼓励说话者继续说话。男性点头以表示同意。他们可能会以口头方式打断,要求澄清。这种反应方式的差异可能会导致沟通不畅。男性可能认为女性是同意的,而她们只是表示他们理解。女性可能认为男性不理解,而他们没有看到这些非语言表述的意图。
这时可以澄清非言语的线索。简单地说,不要认为点头意味着同意,或者沉默意味着反对。我们常常把非语言反应理解为继续说话的邀请,我们的谈话就变成了单方面的。因此,停下来,向对方询问问题或想法。这不仅会使谈话更融洽,并且会确保谈话结束后的相互理解。
所以,认识到不同性别、不同性格的人沟通方式不同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发言者,我们需要花时间澄清自己的意图,确保其他人能够理解我们的话语。而作为接收者,我们需要积极地寻求澄清,确保我们和对方都处于同一共识下。同时,我们也需要适应对方的沟通方式,采取不同的倾听方式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意图。
总之,在沟通中,性别在交流中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认识到这些差异,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来避免误解,促进更好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