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min read

选择有限是一种错觉

选择有限是一种错觉
Photo by Roel Dierckens / Unsplash

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问:帖主该跨专业考计算机,还是该自学,再找相关的工作?贴中是对自己专业的抱怨,比如专业内容让人抑郁,同时就业前景不好。说目前只有这两个选项,来进入喜欢的科技行业。底下一个评论让我深思,评论说:“你肯定也不可能是只有这两个选择,这两个选择也不是非此即彼的状态。”

白天恰巧看了本书也提到了选择。是巴菲特儿子写的《父亲巴菲特教我的事》。他那个章节叫《选择的福与殇》讲到斯坦福人文科学院的体系设置充分滋养了他无边无际的好奇心。他当时没有确定专业,觉得这件事只会把他的视野收窄,引导到某个职业方向上,严苛的学业要求与竞争压力也将进一步限制他的选择自由。他内心感受到的自由,也就是相信自己无须被生活胁迫,相信人应当在开阔的视野中思考如何度过一生,而不是把自己折叠挤压,塞进某个预设的狭小空间中。

他讲他曾经不知道这是一种多么稀缺的礼物,直到偶然看到一个女同学打电话后流下了解脱的眼泪,原因是父亲同意她不必去做一名医生了,做律师也可以。他觉得很荒唐,人生的那么多选择中,她居然只能在医生和律师,这两者中选择其一。

这位同学家境殷实,有机会接受世界顶级的教育。理论上来讲,她完全可以拥有无穷的选择。然而实际中,家人对所谓“优质的”、“得体的”或“社会公认的”职业选择所持的偏见,正在不断压缩她人生中的可能性。换句话来说,她享有人生的特权,然而摆在她面前的选项,似乎没有选择的机会。一方面来看,父母给她提供的条件足以让她拥有世上最丰富的选择;而从另一方面来看,父母又把绝大部分可能性带走了。

如果她喜欢这两个职业,是一种情况。但她也有喜欢其他职业的可能。如果她想做的事,不那么体面,又当如何呢?她的家长为她着想,或者说他们认为自己是这样的。他们希望她能过上一个物质条件舒适、社会地位优越的生活。他们想要自己的女儿做出正确的选择。可是正确的选择并不一定是那个安全的、舒服的或显而易见的选择。它通常并不是由别人为我们所做的那个选择。如果我们只能在刻板、狭隘的选项中做出选择,这对我们来说只能是一种浪费。

故事开头的那个回帖原文是这样的:“我觉得其实吧,你肯定也不可能是只有这两个选择,这两个选择也不是非此即彼的状态。我自己也很不喜欢本科专业,感觉也不是不能理解无意义感很重。但是工作之后反而觉得释然了。过去的经历造就了人罢了。回到你的选择,你要是真的觉得自己喜欢计算机的话,感觉现在在学校又可以去旁听。计算机我认为是一个网络培训资源很多的东西了,网上自学也可能。比起选哪条路走,先迈出第一步比较重要,毕竟你现在的时间也不是需要直接去准备考研专业课的时候,你可能学了半年,大三上有机会找实习的话也可以自己去感受一下实际工作,再去做判断。我是感觉选择本身没太多的优劣,总的来说,都能找到工作,都饿不死,但是每个人追求不一样,所以也很难让别人选一个适合你的。”和我在书里看的故事结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再摘录我喜欢的博主@硅谷王川的言论:“意识到向别人严肃征求意见时,一定要给予所有的背景信息,否则别人因为缺乏完整的背景信息,即使是好心,也容易给出错误的建议。而有些人内心深处比较软弱,寻求建议的本质往往是因为不愿直面痛感和风险,妄图掩耳盗铃式寻找一个依靠来帮他决策(这样自己可以偷懒,什么都不管,都不想了),或者仅仅是想外人帮忙确认一下自己的偏见。这种决策的心理状态,决策质量必定有大问题,而且长期积累下来人的内心会越来越脆弱,形成恶性循环。”

再回到最前面帖子里的问题。我最近找工作时候,招聘网站给我推荐了好几个我都没听过的岗位名称,我看了下要求,属于我可以努努力凑到的水平,我也比较感兴趣。我给朋友感慨,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这样的工作。可能是我之前了解的信息不多,所以会给自己很多预设。现在越发觉得更重要的是人要选择周边的环境和信息输入渠道,改进自己的日常习惯,了解和接触到更多的潜在机会。